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06 点击次数:155
打完楚国,成功在中原当上老大后,晋文公重耳马上就开始琢磨接下来该咋整了。
他打算把郑国给除掉。
我对那个观点持不同意见。你想啊,重耳当上国君的时候,都已经六十好几了,他干的每件事儿都是心里有数的,目的就是要让晋国成为霸主。
在城濮大战动手之前,咱们故意去收拾了曹卫这两个小喽啰,其实就是要撩拨楚成王和那个楚国猛将成得臣,让他们火大。
说白了,重耳可能心里想着要找郑文公的麻烦,但这可不是他唯一的动机。
我觉得吧,说重耳想要灭掉郑国这事儿,其实说得不太对。
说到晋国想要收拾掉小小的郑国,那其实不难。但问题关键是,真把郑国给灭了,晋国后面该怎么收场呢?
郑国在中原那块地方的西边一点。不管是晋国还是楚国,要是想跑到中原去争地盘,那就得直接跟郑国打交道,绕不开的。
说白了,郑国这地儿位置太关键了,因此要打下郑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。
比如说,要是晋国把郑国给吞并了,那以后楚国要是还想跑到中原去争地盘,就得直接跟晋国杠上了。
要是大国间没了中间的缓冲地带,那就说明残酷的吞并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。
咱们都知道,春秋那会儿,大国和大国之间老打架,不过呢,这些仗多半不是为了把一个国家给吞并掉。
战国时期,几个大国家开始你争我抢,打起了地盘争夺战。
知道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情况后,咱们再来瞅瞅重耳打郑国那档子事儿。其实啊,他并不是真想灭了郑国,而是想让郑国成为晋国的铁哥们儿,或者说是晋国的小跟班儿,关系更亲近一些。
重耳的这个念头,其实还挺能行的,主要是因为有个人叫子兰,他现在就住在晋国呢。
子兰是郑国老大郑文公的一个不太受宠的儿子,他打小就在晋国生活,是在那边长大的。
要想让郑国跟晋国铁了心站一边,考虑到重耳和晋国的利益,最管用的招儿就是把郑文公给替换掉,让子兰来当老大。
事情的关键是:重耳的主意挺不错的,但楚成王可不是个糊涂蛋。你们晋国在郑国那搞小动作,扶持个听话的,咋就不先问问我们楚国的意见呢?
要是大家都照着这样来搞,那事儿可就乱套了。
现在,晋国在郑国扶植了个听话的国君,像是个牵线木偶;转眼之间,楚国又成了这场戏的主角,搞起了同样的把戏。
咱们说的缓冲区啊,其实就是为了给那些大国们留点安全空间,别让他们靠太近,整天在缓冲区里斗来斗去的。这种做法可危险了,一不小心就可能闹出大动静,就跟擦枪走火似的。
因此,重耳琢磨出一个主意,他给秦国的老大秦穆公写了封信,邀请他联手攻打郑国。等把事儿办成了,他就打算把郑国这块蛋糕切成两半,秦晋两家各拿一份。
秦穆公琢磨了好大一会儿,最后还是点头同意了重耳的请求。
后来啊,就在秦晋两国的军队快要打到郑国门口的时候,郑国里冒出个挺厉害的人物,大伙儿都叫他烛之武。
烛之武趁着黑夜悄悄溜进了秦军的营地,想找秦穆公聊聊。他想劝秦穆公把军队撤回去,理由是秦国和郑国中间还隔着好大一块地儿呢,根本挨不上。要是把郑国给灭了,那好处可就全让晋国给占了。
秦穆公听完之后,感觉对方说得挺在理的,所以他就赶紧在当天晚上把军队撤回来了,而且这事儿他还没跟重耳打招呼。
第二天早上一起来,重耳瞧见秦军竟然走了,当下心里头那个火啊,直往上冒,忍不住就嘀咕起秦穆公来,说他太不讲究了。
后来,单打独斗不行的晋军也撤退了,郑国这下算是没事了。
好多时候,我看历史书,老感觉那里面讲的就是一堆英雄好汉的传奇经历。
这次事情里的关键人物烛之武,那可真是个地地道道的高手。
可是,我就想不通了:秦国和郑国中间隔着老远,没挨着边儿,要是秦国把郑国给分了,说不定最后便宜都让晋国给占了,这事儿秦穆公心里真没点数吗?非得等到烛之武站出来提醒,他才恍然大悟?
要是真有这么一回事,那秦穆公得笨到什么程度,秦国那些个大臣的能力又该有多不靠谱啊。
从地理位置上来看,要是秦国没法打败晋国,更别说把它给灭了,那它想在中原争地盘就没戏了,这是大家心里都明白的事儿。
重耳提出了一个挺吸引人的提议:要是秦国愿意帮忙我们一起把郑国给收拾了,那你们就能得到一块额外的地盘,就像是白捡的一样,这笔交易你们觉得划不划算?
瞅见重耳开出的那些条件,秦穆公心里头也得琢磨琢磨。
首先,晋国现在的打算是要做中原的老大,所以他们主要会往东南使劲,想方设法在中原站稳脚跟,跟楚国抢地盘。在这个时候,秦国和晋国之间其实没啥大冲突。
另外,要是秦国和晋国两个国家合作,那楚国肯定就不敢乱来了。因此,他们两家要是联手去攻打郑国,这事儿成功的可能性还真挺大的。
另外,虽说秦国和郑国之间没有直接的边界,可要是秦国能拿下那么一块远离本土的土地,也能在中原那边刷点存在感。晋国吧,虽说有可能以后会把那块地给吞了,但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时候,毕竟现在的晋国正忙着跟楚国较劲呢,哪敢在这个时候去惹秦国不高兴啊。
最后,说白了就是秦晋两国一块去攻打郑国,但心里都跟明镜似的,一开打,晋军肯定是冲在前面,秦军嘛,就跟着敲敲边鼓,壮壮声势。换句话说,灭掉郑国这事儿,其实并不费啥大力气。
知道了前面那四点情况后,秦穆公心里就琢磨开了,想只要随随便便派出一队人马,跟着晋军到中原地区转悠一圈,就能捞到一块不属于自己国家但归自己管的地方,这么好的事儿,何乐而不为呢?
从上面这些话里,咱们已经搞懂了秦国打的啥算盘。接下来,咱们瞅瞅烛之武是怎么去说服别人的,其实这事儿的结果就一目了然了。
烛之武琢磨着怎样让秦穆公听进他的话,其实关键就一条,得让他明白,他们秦国这回搞不好会“白忙活一场,啥也没捞着”。
让秦国动起武来的最大动力,就是那块眼看就要到手的“孤立之地”。不过,这都得有个大前提,那就是晋国得下定了决心要把郑国给灭了。
说到这事儿,烛之武其实可以跟秦穆公这么说,晋国压根儿没打算把郑国给灭了,他们只是想帮子兰当上国君罢了。
这个消息,秦穆公可能压根儿就没听说。退一步说,就算他听说了,也不一定清楚这事儿的进展情况咋样。
不过烛之武可不一样,他对郑国公族的事情知道得一清二楚。
比如说郑文公吧,他膝下有三个小子,但前两个小子都因为想造反,结果被郑文公自己动手给处决了。
换句话说,子兰尽管不是正室所生,但他现在是郑文公唯一还在世的儿子。等郑文公一走,郑国国君的宝座,那肯定是子兰的了。
要是郑国下一任国君的位置差不多板上钉钉,就是子兰的了,那重耳还会不会豁出去,跟楚国硬碰硬,非要灭掉郑国不可呢?
结果很明显,那是不对的。
因此,烛之武跟秦穆公聊的内容,其实就是郑文公的那些打算,还有子兰以后的路怎么走。
这事儿不是说烛之武比其他人更机灵,而是他掌握的情况更多。秦穆公一听到这些情况,立马就有了主意,决定撤退军队。
晋国和郑国那边都已经商量好了,秦军继续待在这儿还有啥用呢?
重耳之所以选择撤退,并不是因为秦军走了,而是因为郑文公认怂了,答应让子兰来接他的班。重耳一看目的达到了,很痛快地就带兵回去了。
这就是重耳搞定郑国的整个事情经过,虽然中间出了点小岔子,但大体上还是按照重耳原本的计划在走。
秦穆公这一趟算是白忙活了,啥好处都没拿到,心里头当然是不痛快,觉得挺不甘心的。
所以在军队撤退那会儿,秦穆公可没完全撒手不管,他悄悄安排了三个秦国的将领留在郑国,说是帮忙守着,挡挡晋国的军队。
就是这么一个动作,给后面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大战悄悄铺了条路。
Powered by 开云app下载ky9t.vip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